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流程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流程需遵循“規劃引領、統籌實施、嚴格監管”的原則,結合國家政策與地方實踐,一般分為以下五個階段,具體流程及要點如下:
一、前期謀劃階段
潛力調查與區域劃定
資源評估:以國土變更調查、土壤調查等數據為基礎,分析土地利用現狀、耕地質量、生態本底等,識別耕地碎片化、建設用地低效等問題。實施單元劃分:以鄉鎮或跨鄉鎮為單元,優先選擇整治需求迫切、群眾基礎好的區域,確保連片推進。負面清單篩查:排除違背農民意愿、破壞生態紅線、變相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等情形。
立項申請與方案預審
立項材料:提交整治區域矢量圖、資金預算、村民意見(需2/3以上同意)、權屬調整方案等。省級備案:縣級政府將實施方案逐級報省級自然資源部門備案,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的需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
二、方案編制與審批階段
實施方案編制
內容框架:明確整治目標(如新增耕地≥5%)、農用地整理(耕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整理(拆舊復墾)、生態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等任務。規劃銜接:與村莊規劃、“三區三線”調整方案同步編制,確保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優化符合國土空間規劃。
審批與合規審查
省級聯合審查:省級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專家對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合規性(如耕地占補平衡、生態保護)進行論證,重點審查永久基本農田調整是否超5%。村莊規劃更新:整治區域需同步更新村莊規劃數據庫,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
三、項目實施階段
子項目立項與實施
分類立項:農用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用地整理(宅基地復墾)、生態修復(河道治理)等子項目分別立項,鼓勵整體打包審批。投融資模式:采用“投資人+EPC”或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如河南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投資5.4億元整治36萬畝農田)。過程監管: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定期開展進度檢查與資金審計。
權屬調整與表土剝離
土地流轉:通過互換并地、土地托管等方式集中耕地,保障農民權益。表土剝離:施工前剝離表層土用于后期復墾,提升土壤質量。
四、驗收考評階段
子項目驗收
行業驗收: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按標準驗收單項工程(如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形成驗收報告。指標核定:新增耕地、建設用地節余指標需經自然資源部門認定并備案。
整體驗收
綜合審查:區縣政府組織多部門驗收,重點核查任務完成率、資金使用合規性、檔案完整性。績效評價:省級對整治效果(如耕地質量提升、生態改善)進行評分,不合格項目限期整改。
五、后期管護與指標交易
工程管護
責任落實:簽訂3年以上管護協議,明確農田水利設施、生態修復工程的維護主體。動態監測:通過衛星遙感監測耕地“非糧化”和生態修復成效。
指標交易與收益分配
指標入市: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可在省域內交易,收益反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振興。資金平衡:政府獎補(如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補貼)與社會資本收益分成并行。
典型案例參考
河南遂平縣:通過“定制化”整治3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吸引社會資本5.4億元,新增耕地用于糧食生產。山東新泰市:采用“投資人+EPC”模式整治12萬畝土地,政府零投入,新增耕地2萬余畝。
注意事項
禁止行為:嚴禁未批先建、破壞古樹名木、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等。政策銜接:涉及“三區三線”調整的,需同步更新全國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庫。
通過以上流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可實現耕地保護、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的協同推進。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