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整治立項申報與合規性審查
一、立項申報流程
全域土地整治項目的立項申報需遵循“自下而上、逐級審批”原則,結合地方實際細化流程,核心步驟如下:
1. 前期謀劃與立項申請
潛力調查與單元劃定:
基于國土變更調查、土壤質量評估等數據,篩選耕地碎片化、建設用地低效等區域,優先選擇群眾基礎好、整治需求迫切的鄉鎮或跨鄉鎮單元。
立項材料準備:
包括整治區域矢量圖、資金預算、村民意見(需2/3以上同意)、權屬調整方案等。例如,湖北省要求提交實施方案、村莊規劃批復、位置圖等。
2. 逐級審批與備案
縣級初審:
縣級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多部門聯合審查,重點評估項目可行性、資金保障及合規性,通過后報市級審核。
市級審查:
地市級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形成一致性意見后報省級。如廣東省要求地市審核后報送省廳,全省試點不超過20個。
省級批復:
省級自然資源廳組織多部門聯合審查,重點審核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生態保護等,批復后備案并下達工作計劃。例如,安徽省要求省級聯合踏勘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地塊。
3. 方案編制與備案
實施方案編制:
明確整治目標(如新增耕地≥5%)、農用地整理(耕地連片)、建設用地整理(拆舊復墾)、生態修復等任務,同步更新村莊規劃數據庫。
規劃銜接:
需與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調整方案一致,確保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優化符合管控要求。
二、合規性審查要點
合規性審查貫穿立項、實施全流程,重點聚焦六大核心要素:
1. 規劃符合性審查
空間布局合規:
整治區域需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禁止突破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約束性指標。例如,安徽省要求整治后永久基本農田增加面積≥調整面積的5%。
村莊規劃銜接:
需同步更新村莊規劃,確保建設用地規模、布局與規劃一致,嚴禁未批先建。
2. 用地合法性審查
農用地整理:
新增耕地需通過土壤檢測,質量等級不低于被占用耕地;嚴禁占用生態保護紅線、25°以上陡坡地。
建設用地整理:
拆舊復墾地塊需與建新區對應,節余指標優先用于農民安置,剩余部分可跨省交易。涉及宅基地復墾的,需確保農民安置補償到位。
3. 生態保護審查
生態紅線管控:
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整治活動,涉及有限人為活動的需省級政府認定。例如,安徽省要求生態修復項目不得破壞生物多樣性。
水土資源保護:
嚴禁挖山填湖、破壞古樹名木,修復工程需配套生態溝渠、植被緩沖帶等。
4. 群眾權益保障審查
權屬調整合法性:
需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代表大會2/3以上同意,嚴禁違背農民意愿合村并居或強制流轉土地。
補償安置到位:
涉及拆遷的需提供農戶同意書,補償標準需公示并落實耕地基金發放。
5. 資金與指標管理審查
資金來源合規:
需明確財政投入、社會資本參與等渠道,禁止虛報指標套取資金。例如,廣東省要求整治收益反哺農村基建。
指標交易規范:
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調劑需省級政府批準,對應項目拆舊區無需農轉用手續,但建新區需辦理。
6. 技術標準審查
數據一致性:
矢量數據庫需與更新圖層、調整圖層完全匹配,嚴禁圖數不符。例如,安徽省要求采用橢球凈面積計算,外業核查補劃地塊適宜性。
工程標準:
高標準農田建設需符合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設施標準,復墾地塊需達到農業部門耕地質量要求。
三、負面清單與禁止情形
根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指南(試行)》,以下情形不予申報或審批:
違背農民權益:強制合村并居、強迫農民“上樓”、未保障知情權。
耕地保護違規:未落實“先補劃后調整”、變相占用永久基本農田。
生態破壞:挖山填湖、違法占用林地濕地、破壞古樹名木。
資金風險:融資貸款另作他用、存在隱性債務風險。
四、典型案例與經驗借鑒
廣東肇慶:通過“土地整治+文旅”模式整合低效用地,獲政策性貸款支持,新增耕地用于糧食生產。浙江安吉:以宅基地整治騰退指標引入民宿產業,實現村民增收與生態提升雙贏。河南遂平:采用“投資人+EPC”模式整治36萬畝農田,吸引社會資本5.4億元,新增耕地保障糧食產能。
五、優化建議
強化技術支撐:引入GIS分析、智能化監測,提升規劃科學性。簡化審批流程:對省級以上重點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允許控規調整“一事一議”。動態監管機制:通過衛星遙感監測耕地“非糧化”,確保整治成效可持續。
全域土地整治立項申報需以規劃為綱、合規為基,通過多部門協同審查確保項目合法性與實施可行性。合規性審查應聚焦規劃、用地、生態、權益等核心要素,嚴守耕地保護與生態紅線,最終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協同推進。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