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業產業化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特點?
農業產業化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結合政策導向、實踐案例及空間治理邏輯:
一、以現代農業為核心導向
對接產業鏈需求
圍繞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按照現代農業標準優化種植結構,擴大規模化種植,推動“產供銷一體化”。例如廣西貴港覃塘區通過整治形成萬畝荷塘基地,發展藕蝦復合種養和荷產品深加工,實現年產值超2.7億元。
科技賦能提質增效
引入智能農機、節水灌溉等技術,提升耕地質量與生產效率。如廣東試點區通過“秸稈還田+綠肥輪作”使耕地有機質含量提高15%。
二、土地整治與產業深度融合
空間重構支撐規模化經營
通過“小田并大田”整合零散耕地,集中連片形成500畝以上規模化片區,便于機械化作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入駐。例如四川自貢牛佛鎮耕地集中連片率提升40%,土地流轉收入翻倍。
用地指標保障產業用地
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釋放指標,優先用于農產品加工園、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如浙江余杭徑山鎮整治后盤活低效用地1031畝,支撐農文旅融合項目落地。
三、全產業鏈延伸與三產融合
“農業+”業態創新
推動“農業+加工+文旅”全鏈條發展。例如廣西博白縣雙鳳鎮打造田園綜合體,引入麻竹、百香果等種植基地,結合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
品牌化與附加值提升
依托地理標志產品(如覃塘毛尖、富硒茶)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覃塘區荷系列產品加工產值達1.85億元,實現“小荷塘”向“大產業”跨越。
四、政策工具與多元參與機制
政策集成應用
整合耕地占補平衡、增減掛鉤等政策,節余指標收益反哺產業培育。如長興縣通過指標交易收益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整治-指標-產業”閉環。
社會資本與村民共治
鼓勵企業通過EPC模式參與運營,村民以土地入股或務工增收。雙鳳鎮建立“公司+農戶”聯合體,帶動759名村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
五、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技術應用
推廣有機耕作、生態溝渠等,減少面源污染。如浙江“千萬工程”中保留10%-15%生態緩沖帶,提升農田生物多樣性。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通過整治修復提升農田生態功能,探索碳匯交易等路徑。覃塘區恢復河道23畝,構建“荷美覃塘”生態文旅品牌,旅游收入超10億元。
農業產業化型項目以土地整治為切入點,通過空間重構、產業升級和生態優化,實現“耕地保護—產業增值—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農業低效模式,構建“接二連三”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動力。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