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六大核心要點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通過對農村“田、水、路、林、村、房”等全要素的綜合整治,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其核心要點需圍繞政策導向、目標設定、全要素整合、關鍵環節把控、風險防控等展開,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六大方面:
一、政策與目標要點
政策依據
以《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194號)為核心,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規,明確整治的合法性邊界(如“三區三線”管控要求)。
注:需嚴格避讓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調整需符合“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布局更優化”原則,且調整面積不得超過原鄉鎮永久基本農田總量的5%。
核心目標
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通過農用地整理(如歸并零散耕地、復墾廢棄地),新增耕地面積不低于整治區域原有耕地面積的5%,且新增耕地需達到永久基本農田質量標準。建設用地集約高效:有序推進空心村整治、低效工業用地拆舊復墾,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鄉村產業(如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治理水土流失、河道污染、土壤退化等問題,恢復農田生態廊道,提升區域生態系統連通性。鄉村全面振興:通過整治推動村莊規劃落地,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如道路、供水、污水管網),促進一二三產融合。
二、全要素整治要點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強調“全要素、全區域、全周期”統籌,需突破單一土地整治局限,重點關注以下要素的協同優化:
要素類型 | 整治內容 |
---|---|
農用地 | 歸并零散地塊,建設高標準農田;配套灌溉排水、機耕路等設施;推廣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機肥、治理污染)。 |
建設用地 | 拆除空心房、廢棄廠房;復墾宅基地、工礦用地為耕地或生態用地;引導農村宅基地集中布局,節約集約利用。 |
生態用地 | 修復退化農田(如坡耕地改梯田)、治理河道溝渠(生態護岸)、保護古樹名木和生物棲息地。 |
村莊與產業 | 結合村莊規劃優化居民點布局;配套建設公共服務中心、養老托幼設施;引導農業產業園、鄉村旅游等項目落地。 |
三、實施關鍵環節要點
前期調研與方案編制
底數清、需求明:通過國土變更調查、農戶訪談、無人機測繪等方式,精準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如耕地碎片化程度、建設用地閑置率)、農民訴求(如是否愿意搬遷、土地流轉意愿)。方案科學論證:實施方案需與村莊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明確整治范圍、目標、子項目清單(如高標準農田建設、拆舊復墾、生態修復)及資金平衡方案(如指標交易收益、社會資本回報)。
權屬調整與群眾參與
權屬清晰是前提:整治前需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等權屬調查,確?!皥D、數、證”一致。尊重農民意愿:涉及土地流轉、宅基地退出等需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需2/3以上同意),并簽訂書面協議;禁止強制流轉或“一刀切”拆遷。收益分配透明:整治產生的指標交易收益、土地增值收益需按約定比例反哺農村(如用于農田基礎設施維護、困難群眾補償),并公示公開。
子項目實施與監管
分類推進子項目:農用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用地整理(宅基地復墾)、生態修復(河道治理)等子項目需單獨立項,鼓勵“整體打包+分項實施”。全過程質量監管: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關鍵環節(如表土剝離、土壤回填)需留存影像資料,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驗收。資金規范使用:中央財政獎補、地方配套資金、社會資本需??顚S茫瑖澜灿?;定期開展資金審計,確?!懊恳环皱X都用在刀刃上”。
四、技術與創新要點
數字化技術應用
利用GIS、遙感(R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等技術,建立整治區域“一張圖”數據庫,動態監測土地利用變化、工程進度和質量。探索“智慧農田”建設,集成土壤墑情監測、無人機巡檢等智能設備,提升整治后農田管理效率。
生態化整治技術
推廣“少擾動、低排放”施工技術(如表土剝離再利用、生態護坡),減少對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采用生物炭改良、微生物菌劑等技術提升土壤肥力,避免過度依賴化肥。
市場化融資創新
探索“投資人+EPC”“PPP”“土地指標交易+產業導入”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如企業投資整治后通過指標交易或經營農業項目獲利)。爭取政策性銀行(如國開行、農發行)的中長期低息貸款,支持整治項目融資。
五、風險防控要點
生態風險: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整治,限制對天然林、濕地的大規模開發;修復工程需符合生態保護要求(如河道整治保留自然岸線)。社會風險:提前排查矛盾隱患(如權屬糾紛、拆遷補償爭議),建立“一事一策”化解機制;通過“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參與監督。資金風險:嚴格測算整治成本(如工程施工、拆遷補償、后期管護),確保指標交易收益、社會資本投入與總支出平衡;預留10%-15%的不可預見費。合規風險:密切跟蹤“三區三線”調整政策,涉及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調整的需按程序報批;嚴禁借整治之名變相占用耕地搞房地產或“非農化”項目。
六、長效管護要點
整治完成后需建立“建管并重”的長效機制,避免“重建設、輕管護”:
責任主體明確:由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合作社、企業)或專業管護公司負責工程設施(如灌溉渠道、田間道路)的日常維護。資金保障:從土地流轉租金、村集體收入、上級獎補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管護經費。動態監測:通過衛星遙感、實地巡查等方式,定期檢查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生態修復成效等情況,及時整改問題。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核心是**“全要素整合、全流程管控、全主體參與”**,需在政策框架下,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平衡好耕地保護、生態安全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